1. 毛泽东思想总论

1.1. 形成发展*

1.1.1. 萌芽时期*(1921 --- 1927)<考法:著作阶段、著作提出内容、著作理论>

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大革命的失败

作品 时间 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标志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1926年 农民问题乃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 充分肯定了农民在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1.1.2. 形成时期*(1927 --- 1935)

(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1935年遵义会议)

作品 时间 主要内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年 第一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 再次阐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 1.回答了“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
2.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 1.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章
2.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口诀:井冈山的星星和本本都是红色的(“井冈山”指《井冈山的斗争》,“星星”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本”指《反对本本主义》,“红色”指《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会存在?》)

1.1.3. 成熟时期*(1935 --- 1945)

(土地革命的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作品 时间 主要内容
《矛盾论》
《实践论》
1937年 为“实事求是”的思想提供哲学基础
《论持久战》 1938年 1.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
2.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 提出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939年 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 第一次科学的解释“实事求是”的含义
《论联合政府》 1945年 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1.4. 继续发展(1945 --- 1956)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作品 时间 主要内容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正式形成<论国体>
《论十大关系》
(三大改造)
1956年 1.标志着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2.基本方针: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1.区分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2.提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敌我矛盾:如国民党残余势力、国家分裂分子(要用专政的手段解决敌人)

2.人民内部矛盾(优先解决):要用民主的手段、非敌对的方式解决(即“团结 --- 批评 --- 再团结”)

时期 时间 标志 著作
萌芽 1921 ~ 1927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提出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 1927 ~ 193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成熟 1935 ~ 1945 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矛盾论》
《实践论》
《论持久战》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改造我们的学习》
《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 1945 ~ 1956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2. 提出过程和科学内涵

1.2.1. 提出过程

(1) 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2) 1945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3)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2.2. 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局,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对它的集中概括。

1.2.3. 活的灵魂*

1.(基础)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精髓>。

2.(对内)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基本内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对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1.2.4. 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有着共同的“”,这个“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依据

1.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社会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提);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保证)。

4.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革命领导阶级变化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完整提出: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核心),人民大众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对象的革命。

2.3.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

2.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中心内容) <2>没收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双重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3> 保护民族工商业(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了我国的经济纲领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为核心)人民大众的(大家一起的)反帝反封建(国情决定的)的文化,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小规律:中心都跟土地有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

2.5. 基本经验

2.5.1. 统一战线(革命胜利的基础)

1.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时期)1924 ~ 1927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1927 ~ 1937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1937 ~ 1945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1945 ~ 1949

5.爱国统一战线

2.5.2. 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2.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

3.人民军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政治工作)革命军队的生命线。(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人民军队开始独立领导人民战争

2.5.3. 党的建设

1.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

2.组织上建党: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3.作风上建党: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3.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3.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工业化>两翼<农/手、资>)

3.2.1. 农业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互助组 --- 初级社 --- 高级社。

3.2.2. 手工业

供销社合作小组 --- 供销合作社 --- 生产合作社

3.2.3.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官僚资本 --- 无偿没收、民族资本 --- 和平赎买

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利润分配:四马分肥 --- 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资本家改造: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3.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剥削制度的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破一立:破除剥削制度,立社会主义制度)

4.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4.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2.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个体经济是补充。

(2)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3)计划经济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

4.2.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毛《论十大关系》,邓小平补充“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三反” “五反” 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5.授予“十大元帅”军衔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记忆口诀:住怀表城见乾隆真容易;唯一没有参加长征的是陈毅

4.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我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采取“古为今用”的方针;对待外国文化采取“洋为中用”的方针。(双百两为)

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周恩来)

4.4.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

4.4.1. 人民战争 ---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

4.4.2. 人民军队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2.人民军队的性质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3.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4.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官民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出自《论持久战》

4.4.3. 战略战术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

4.5. 社会主义外交建设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想的三大外交政策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另起炉灶” “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联合共同倡导。

1955年万隆会议再次重申,被其他国家广泛接受。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 建设怎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 --- 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习近平新思想 --- 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

6. 邓小平理论

6.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6.2.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

1.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精髓:解放思想(前提)、实事求是(目的)。

3.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中共十三大提出)

第一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调提前了将近15年)

6.3.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6.3.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首次提出(十三大)

党的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6.3.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3.3. 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开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农村改革(凤阳县小岗村)

改革

(1)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第一次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次革命就是改革” --- 根本性、广泛性、深刻性)

(3)正确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进程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进一步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等地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战略决策。

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对外开放中始终不渝的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战略。

(3)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6.4.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2001年,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上,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的含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科学发展观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党的十七大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时代”注意三点 什么时候开启的新时代:十八大

正式提出“新时代”:十九大

新时代是政治判断而非历史概念

新时代的内涵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新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扩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7.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时代课题

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三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即:

(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要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十个明确(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3)*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城乡、区域、收入;不充分:初级阶段)

(4)布局理论:“五位一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经济<首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5)*改革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法制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8)*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9)*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从严治党: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是 十九届六中全会新增


十四个坚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五大发展理念

(1)时间: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 (2)内容:

<1>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2>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4>开放: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5>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提出: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全民国家安全日:4月15日 2023年是第八个)

内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重视: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地位: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根本(首要任务):政治安全;宗旨:人民安全;基础:经济安全;保障:军事、文化、社会安定;依托:国际安全。


7.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时政补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第一次:创立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次: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次飞跃,两大成果)

7.2.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2.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 中国梦的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途径)

补充:2022年是“中国梦”提出10周年(2012年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靠人民实现。

7.2.2.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阶段,从2035年待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3. “五位一体”总布局

经济建设(首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纳入

7.3.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主题)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补充: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补短板:乡村振兴战略

(2) 重要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3) 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4) 总要求(对应五位一体):产业兴旺(对应经济)、生态宜居(对应生态)、乡风文明(对应文化)、治理有效(对应政治)、生活富裕(对应社会)

(5) 具体举措: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font>

(6) 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7) 目标任务: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全国推进,有条件的地区事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7.3.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基本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本保证)下,在人民当家作主(本质核心)基础上,依法治国(基本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补充:我国民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举民主(投票),一种是协商民主。其中民主的特有形式是协商民主

政治制度(我国国体 --- 人民民主专政)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法治

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16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3.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基本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文化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国家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社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公民

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 --- 爱国

7.3.4.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心工程、民心之本、根基工程),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补充:教育 --- 民生之基/基础工程 优先发展:教育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1)脱贫历程(时间排序)

2012年年底,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拉开。

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2)脱贫成就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3)脱贫经验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7.3.5. 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面对资源约束紧、环境污染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首要态度)、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法)

(1)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18亿亩农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规划工作。

7.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政治保证)

7.5.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7.5.1. 习近平强军思想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7.5.2. 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战略部署

强军目标: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灵魂)、能打胜仗(核心)、作风优良(目标的人民军队。

战略方针:

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

格局:

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

7.5.3. 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首要的是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最高实现形式

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政治建军(立军之本)、改革强军(关键一招)、科技强军(核心战斗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7.6. 祖国统一建设

“一国两制(邓小平提出)”的前提/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补充:第一次成功实践 --- 香港回归(1997) 2022年回归25周年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7.7.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7.7.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前提)、公平正义(保证)、合作共赢(目的)新型国际关系

7.7.2.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7.8.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7.8.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十大: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个伟大”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党建)、伟大事业(中特)、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7.8.2.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论如何建设,无论政治、思想、组织,都需要制度落地。

党的学习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 ~ 2014)、“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5)、“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6)、“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党史学习教育活动(2021)

初心和使命就是“两谋”,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8. *新大纲

8.1. 十个明确 13方面成就

8.1.1. 内容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

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政治建设

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的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建设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式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建设

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生态文明建设

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国防和军队建设

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人民军队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党中央采取一些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外交工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8.1.2. *十三个方面意义

(1) 政治意义:

有力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指导性,为党明确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提供了最坚实的现实基础

(2) 历史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既是我们“强起来”的表现,更是我们“强起来”的自信来源

(3) 时代意义: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科学社会主义正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4) 世界意义:

我们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2.1. 背景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8.2.2. *内容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 根本立场(方法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在新时代的新表达

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最根本的是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人民群众作为答卷人、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坚持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坚持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 精神品格(方法论)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

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依靠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巨大精神支柱和推动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最根本地体现于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必须坚持守 *** 创新 --- 科学态度(方法论)

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根本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 实践要求(方法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增强问题意识,把握事物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问题导向,其次要有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

坚持问题导向,最后要有创新精神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 一以贯之的方法论特色 (方法论)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坚持系统观念不仅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这一基本观点要求,更是由当今时代和实践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 崇高境界 (世界观)

中国共产党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不仅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也是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体现了一种建设美好世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

“胸怀天下”同时体现了“义利观”“和合文化”“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亲仁善邻”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中国人的天下情怀和整体思维的当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胸怀天下观继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立足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2.3. *意义

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

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邃的理论观点

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的思想方法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