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情国力
1.1. 我国的国土、民族、人口和行政区划
1.1.1. 我国的国土
1.我国疆域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陆地面积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没有寒带
1.1.2. 领土四至点
1.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2.最西端:帕米尔高原附近;
3.最南端:曾母暗沙;
4.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1.1.3. 邻国
1.陆上邻国(14国)
(1)东部和东北部:朝鲜、俄罗斯;
(2)北部和西北部: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3)西部和西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4)南部:缅甸、老挝、越南。
2.海上邻国(6国)
(1)东部:韩国、日本
(2)东南部: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1.4. 领海
中国陆地边界长度约2.2万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度约1.8万千米。
领海是从领海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
我国领海从北到南,分别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面积最大的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1.1.5. 民族
1.民族数量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为12.26亿人,占91.6%,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总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广西省。
2.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1.6. 人口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1/5,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分布地理上以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为1443497378人。
全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
1.1.7. 行政区划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跨经度最广、轮廓最长、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内蒙古
我国毗邻国家最多、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
我国海岸线最曲折的省级行政单位——福建
1.2.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民素质、宗教状况
1.2.1. 自然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小。
③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④分布不均,区间差异大,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我国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
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世界首位,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
长江
①地位:中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
②源头: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
③流经区域:流经三级阶梯,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④注入海洋:东海
黄河
①地位:中国第二长河。
②源头: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
④流经地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
⑤注入海洋:渤海
湖泊
①五大淡水湖
江西鄱阳湖(最大)、湖南洞庭湖、江苏太湖、江苏洪泽湖、安徽巢湖。
②湖泊之最
最大咸水湖:青海湖(青海);
海拔最高湖泊:纳木错(西藏);
海拔最低湖泊:艾丁湖(新疆吐鲁番);
旅游资源
五岳:东岳山东泰山(五岳之首)、西岳陕西华山、北岳山西恒山、南岳湖南衡山、中岳河南嵩山。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四大名楼:山西鹳雀楼、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处):福建省武夷山、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安徽黄山、山东泰山(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1.2.2. 生态环境
1.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差异
2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
1.2.3. 国民素质
1.文化素质
全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0767人;
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05258人;
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7163489人;
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9658828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提高全民素质
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
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 基石,而观念则是国民素质的 核心 。
而观念主要有:独立人格、主体意识、个性解放、自我实现等。
1.2.4. 宗教状况
1.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2.各宗教在中国的发展
①佛教在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
据统计,中国有佛教寺院3.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
②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国现有道教宫观9000余座,乾道、坤道5万余人。
③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所信仰。
4.天主教自公元7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
5.基督教(新教)于公元19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
1.3. 综合国力
1.3.1. 定义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1.3.2.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排名
第一名美国
第二名中国
第三名俄罗斯
第四名英国
2. 国防
2.1. *国防的内涵
2.1.1. 定义:
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 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考点:
(1)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
(2)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
(3)国防的手段是“为完成国防任务、实现国防目的“而进行的军事活动。
2.1.2. 国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不是阶级的产物
国防伴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国防就会存在。
①阶级斗争-产生国防
②阶级出现和国家的形成-产生国防
③国家存在,国防就存在
要素 | 释义 |
---|---|
主体 | 国家 |
根本职能 |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
主要任务 | 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 |
对象 | 侵略和武装颠覆 |
手段 | 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
阶级内涵 | 确保各民族的平等生存、发展,抵抗外来侵略和维护世界和平 |
2.2. *国防的基本类型:
扩张型:奉行霸权主义,拓展势力范围。
自卫型:维护本国的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联盟型:以结盟的形式联合相关国家进行防卫。
中立型:和平中立。
中国属于积极防御自卫型的国防
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实行积极防御,坚持全民国防。
3. 中国的国防
3.1. 中国古代的国防
1.中国古代的国防指的是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时期。
我国古代国防事业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
夏的建立,标志着国防的雏形便产生了。
2.中国古代的国防主要包括
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古代的兵制建设、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三个方面。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
“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
“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
“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
(2)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军事制度,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
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三方面。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3.2. 中国近代的国防
中国近代的国防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
1.清朝后期的国防(了解)
军事领导体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兵部和军机处——总理衙门——陆军部。
武装力量体制:八旗兵——绿营——乡勇(湘军、淮军)——新军。
兵役制度:民军制——职业兵——招募制。
2.民国时期的国防(了解)
这一时期的国防可分为三个阶段:
军阀混战与中华民族的觉醒(1911—1931年)
日本的入侵及中国人民的抗战(1931— 1945 年)
解放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 1949年)。
3.3. *现代国防
3.3.1. 含义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新的国防实践活动。现代国防绝非单纯的武力较量,而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以军事手段为主,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配合下进行的总体较量。
3.3.2. 主要成就
1.建立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3.形成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4.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3.3.3. 基本原则
国防建设基本原则,即指导国防建设的基本准则,是国防建设规律的集中表现,是国防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国防建设与国际环境相适应。
3.国防建设须同国家的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国防建设要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5.国防建设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
6.*国防建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7.*国防建设坚持平战结合、军地两用的原则。
3.4. 国防与国家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国家安全 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 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4.1. 国家安全的内涵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3.4.2. 国防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国防强大了,国家安全就有了保障。
2、国防是国家的安全的重要因素。
国家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综合因素构成的,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的内容。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为保障国家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下不断强盛发展和繁荣。
3、国家安全决定着国防的发展
国家的安全,直接影响着的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一个民族的振兴强大,只有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军队建设的提升,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防的发展。所以,确保国家的安全是实现国防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
3.5. 国防观
牢固的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军事上能转化为战斗力;
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
在总体上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
因此,增强国防观念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
3.5.1. 国防观的概念
国防观念是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
又是人们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所采取防务措施的思想观点的统称,是维护国家安危和民族兴衰的重要精神因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3.5.2. 国防观的内容
1.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居安思危、爱军习武
3.保卫祖国,勇敢奋战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坚持富国与强军的策略
3.5.3. 应该树立怎样的国防观
1.立体的国防观念,是指国防安全利益空间的立体化
2.开放的国防观念
3.全领域的国防观念
4.现代化国防观念,是现代国防观念的时代特色
3.6. 国防经费
国家保障国防事业的必要经费。
国防经费的增长应当与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国防经费依法实行预算管理。
了解:
中国国防费按用途划分,主要由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构成。
人员生活费用于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和聘用的非现役人员,以及军队供养的离退休干部工资、津贴、伙食、被装、保险、福利、抚恤等。
训练维持费用于部队训练、院校教育、工程设施建设维护以及其他日常消耗性支出。
装备费用于武器装备的研究、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储存等。
国防费的保障范围包括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等。
国防费的国际比较(了解)
从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看,2012年至2017年,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比重约为1.3%,美国约为3.5%、俄罗斯约为4.4%、印度约为2.5%、英国约为2.0%、法国约为2.3%、日本约为1.0%、德国约为1.2%。
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在国防费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中排在第六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低的。
3.7. 国防教育
3.7.1. 国防教育的概念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7.2.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
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7.3. 国防教育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国防教育。
3.8. 国防动员
3.8.1. 什么时候实行国防动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遭受威胁时,国家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进行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
3.8.2. 国防动员的特征
国家根据国防动员需要,可以依法征收、征用组织和个人的设备设施、交通工具、场所和其他财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被征收、征用者因征收、征用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3.9. 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五十三条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七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当依法履行国防义务。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都应当支持和依法参与国防建设,履行国防职责,完成国防任务。
3.9.1. 公民的国防义务
1.兵役义务
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3.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4.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5.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特殊情况:
《兵役法》第三条:有严重生理缺陷或者严重残疾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免服兵役。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得服兵役。
《兵役法》第十五条:应征公民是维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劳动力或正在全日制学校就学的学生,可以缓征。
《征兵工作条例》第二十五条:依法可以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原就读学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留其学籍,退伍后准其复学。
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主要形式有三种:服现役、服预备役、参加学生军训
3.9.2. 公民的国防权利
1.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
2.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利
3.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补偿的权利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
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
1.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军事决策和指挥机关,领导着全国的武装力量,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统率机构,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中的军事工作部门,负责掌管国防事务。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
☆ 现役部队是国家的常备军,主要担负防卫作战任务,必要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 预备役部队是以少数现役军人为骨干,预备役人员为基础组成的部队。平时按照规定进行军事训练,必要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战时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转为现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
4.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指挥体制: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军委机关包括15个职能部门,设立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包括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六大军种
4.2.2.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领导指挥体制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指挥下,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维护社会秩序:执勤、处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防范和处置恐怖活动、海上维权执法、抢险救援和防卫作战以及中央军事委员会赋予的其他任务。
武警部队由 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实行 中央军委一武警部队一部队 领导指挥。
4.2.3.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
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平时担负战备执勤、抢险救灾和维护社会秩序等任务,战时担负配合常备军作战、独立作战、为常备军作战提供战斗勤务保障以及补充兵员等任务
4.3. 中国武装力量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3.1. 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中国拥有2.2万多千米陆地边界,1.8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是世界上邻国最多,陆地边界最长,海上安全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之一,维护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和国家统一的任务艰巨繁重。
4.3.2. 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
军队保持战备状态,是有效应对安全威胁、履行使命任务的重要保证。
全军战备等级分为:四级战备、三级战备、二级战备、一级战备。
4.3.3. 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
必须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
4.3.4. 维护重大安全领域利益
核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战略基石。
必须严格核武器及相关设施安全管理,保持适度戒备状态,提高战略威慑能力,确保国家战略安全,维护国际战略稳定。
4.3.5. 进行反恐维稳
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
中国武装力量依法参加维护社会秩序行动,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3.6. 维护海外利益
海外利益是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眼弥补海外行动和保障能力差距,发展远洋力量,建设海外补给点,增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实施海上护航,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遂行海外撤侨、海上维权等行动。
4.3.7. 参加抢险救灾
参加国家建设事业、保卫人民和平劳动,是宪法赋予中国武装力量的使命任务。依据《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中国武装力量主要担负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保护重要目标安全,抢救、运送重要物资,参加道路(桥梁、隧道)抢修、海上搜救、核生化救援、疫情控制、医疗救护等专业抢险,排除或者控制其他危重险情、灾情,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等任务。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建设
4.4.1. 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49年底—1953年)
1.解放了祖国大陆和大部分沿海岛屿,奠定了国内安定局面
2.取得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的胜利,消除了国外势力对我国的直接威胁
3.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全面起步
4.4.2.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时期(1953年底—1965年)
黄金季节 —— 教育训练、对敌斗争、军事立法、国防工业、国防科技、政治工作、后勤工作以及军事、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是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会议确定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为:
建设世界上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以保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主要是防御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统一装备、统一编制、统一训练、统一制度、统一纪律)
2.1958年10月16日,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
1959年12月,成立了国防工业委员会;
1959年,制造出第一艘军用舰艇;
1964年,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4.3. 第三阶段:曲折发展时期(1966年5月—1978年)
抗美援越的作战(1965-1969年)
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1969年)
西沙群岛自卫还击作战(1974年)
4.4.4. 第四阶段: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1989年)
在科学分析世界形势的基础上,邓小平做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判断。
邓小平同志提出新时期治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
4.4.5. 第五阶段:飞跃发展新时期( 1989 年迄今 )
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
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根本转变。
5. 新时代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
5.1. 新时代中国国防的根本目标
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是新时代中国国防的根本目标。
5.2. 新时代中国国防的基本特征
5.2.1. 新时代中国国防的鲜明特征
坚持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这是新时代中国国防的鲜明特征。
5.2.2. 新时代中国国防的基本特征
1.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2.现代国防是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3.现代国防既是国家行为,又是国际行为。
4.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目标。
5.3. 新时代中国国防的战略指导
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这是新时代中国国防的战略指导。
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
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原则,实行积极防御,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强调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相统一,强调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相统一。
中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中国坚持自卫防御核战略,目的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确保国家战略安全。
5.4. 新时代中国国防的发展路径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这是新时代中国国防的发展路径。
建设同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安全保障,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2个基本实现一个一流军队
5.5. 新时代中国国防的世界意义
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国防的世界意义。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中国军队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深化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促进不同安全机制间协调包容、互补合作,营造平等互信、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6. 人民军队 --- 人民军队概述
6.1.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
6.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
1989年11月,邓小平指出:“我确信,我们的军队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6.1.2.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宗旨:
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
6.2.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6.2.1.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的一条基本原则。
2.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3.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主要是通过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6.2.2.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
1.坚持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2.实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
3.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4.实行支部建在连上
6.3. 人民军队的历史沿革、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6.3.1. 历史沿革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
6.3.2. 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1.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作风;
5.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官兵;
6.坚持围绕党和军队中心任务发挥服务保证作用;
7.坚持公道正派选拔使用干部;
8.坚持官兵一致、发扬民主;
9.坚持实行自觉的严格的纪律;
10.坚持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
11.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以身作则等;
7. 人民军队 --- 新时代人民军队建设
7.1.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建设强大军队是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
7.2. 人民军队新时代的使命任务
1.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
2.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
3.为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
4.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7.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充实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发展步骤,明确提出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7.4. 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
改革是决定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
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人才是推动人民军队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
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基本方式。
7.5. 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
1.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就是要与时俱进创新战争和战略指导,健全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发展先进作战理论,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
2.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就是要健全和完善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具有人民军队特色的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构建符合规律的科学制度机制。
3.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就是要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加快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打造新型军事人才方阵。
4.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就是要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
7.6. 新时代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一是深入推进政治建军。
二是深入推进改革强军。
三是深入推进科技强军。
四是深入推进人才强军。
五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军。
六是全面加强练兵备战。
七是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