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字推理

1.1. 开篇:重点速记

一、30以内数的平方

1(1)、 4(2)、 9(3)、 16(4)、 25(5)、 36(6)、 49(7)、 64(8)、 81(9)、100(10)。

121(11)、144(12)、169(13)、196(14)、225(15)、256(16)、289(17)、324(18)、361(19)、400(20)。

二、10以内数的立方:1、8、27、64、125、216、343、512、729、1000

三、2、3、4、5、6的多次方

2的1-10次幂:2、4、8、16、32、64、128、256、512、1024

3的1--6次幂:3、9、27、81、243、729

4的1--5次幂:4、16、64、256、1024

5的1--5次幂:5、25、125、625、3125

6的1--4次幂:6、36、216、1296

四、质数列和合数列

1.质数列(30以内):2、3、5、7、11、13、17、19、23、29。

2.合数列(20以内):4、6、8、9、10、12、14、15、16、18、20。

质数:质数是指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
合数:合数是指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

1.2. 等差数列

1.2.1. 题型特征

数列较短且基本单调,从大数字看变化幅度不大,约为1-2倍为左右。

1.2.2. 方法

逐级做差(一般为后一项减去前一项)

1.2.3. 特殊数列

质数数列;平方数列

1.3. 等比数列

1.3.1. 题型特征

数列较短且基本单调,从大数字看,变化幅度为2-6倍左右,某两项有明显的倍数关系

1.3.2. 方法

相邻两项做比(一般大数字除以小数字)

1.4. 和数列

1.4.1. 题型特征

数列较长,从大数字看,变化幅度为1-2倍左右,某三项有明显的加和关系

1.4.2. 方法

相邻两项做和后观察规律

1.5. 多次方数列

1.5.1. 题型特征

单调陡增,变化幅度一般在8倍以上(重点考察数字敏感)

1.5.2. 方法

转化成多次方的数字形式观察规律

1.6. 分式数列

1.6.1. 题型特征

数列大部分由分数组成。(分子分母各自规律;分子分母纠缠在一起共同决定下一个数字)

1.6.2. 方法

分子,分母易通分;把原数列当作普通数列考虑(差、比、和)

分子,分母不易通分;分子,分母拆开或结合看

1.7. 组合数列

1.7.1. 题型特征

数列较长,一般由6个数字及以上组成。

1.7.2. 方法

先间隔看,再两两组合看

1.8. 数字图表

1.8.1. 题型特征

环形或者三角形为主

1.8.2. 方法

周围数字运用四则运算得到中间数字

2. 数学运算 - 基础运算

2.1. 数论知识

2.1.1. 重点速记

公约数:几个整数同时均能整除的整数,称这个整数为它们的“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公约数中最大的称为最大公约数。

公倍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这些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称为这些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质数(素数):质数是指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约数的自然数。

合数:合数是指在大于1的整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

互质:公约数只有“1”

求最大公约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短除法

最大公约数:除到全部互质

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

2.2. 定义新运算

运用新定义,步步运算即可

3. 数量关系 - 行程问题

3.1. 普通行程问题

3.1.1.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 时间

s = v ∙ t

3.1.2. 比例关系

当路程、速度、时间中有一个量相等时,另外两个量成比例关系。其比例关系如下:

速度相同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时间相同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路程相同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3.2. 相遇追及问题

3.2.1. 直线相遇问题

关键词:同时、相向

基本公式:S总 = S甲 + S乙 =(V甲 + V乙)∙ t

重要结论:

S甲 :S乙 = V甲.t : V乙∙t = V甲 : V乙

S甲 :S总 = V甲 : (V甲 + V乙)

3.2.2. 直线追及问题

关键词:同时、同向

基本公式:S总 = S甲 − S乙 = (V甲 − V乙)∙ t

3.2.3. 环形相遇问题

关键词:同时、相向、同起点

基本公式:周长 = S甲 + S乙 = (V甲 + V乙)∙ t

结论: S甲 :(S甲 + S乙)= S甲 :周长 = V甲.t : (V甲 .t+ V乙.t) = V甲 : (V甲 + V乙)

3.2.4. 环形追及问题

关键词:同时、同向、同起点

第一次追上:

周长 = S甲 − S乙 = (V甲 − V乙). t

第n次追上:

n周长 = S甲 − S乙 = (V甲 − V乙). t

3.3. 牛吃草问题(记公式)

3.3.1. 追及型牛吃草问题

特征:一个消耗,一个补充

公式: M=(N1-x)T1=(N2-x)T2=(N3-x)T3

计算步骤:

①先算出x;

②代入算出M

③算出N3或者T3

3.3.2. 消耗型牛吃草问题

特征:两个消耗

公式: M=(N1+x)T1=(N2+x)T2=(N3+x)T3

计算步骤:

①先算出x;

②代入算出M

③算出N3或者T3

3.4. 水流行船问题

3.4.1. 基本公式

1.四个速度:

静水中的速度:V静

水流速度:V水

顺水速度:V顺

逆水速度:V逆

2.计算

V顺=V静+V水

V逆=V静−V水

V静=(V顺+V逆)/2

V水=(V顺-V逆)/2

4. 数量关系 - 工程问题

4.1. 普通工程

4.1.1. 基本公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 时间

W=P∙t

1.比例关系

当工作总量、工程效率、时间中有一个量相等时,另外两个量成比例关系。其比例关系如下:

效率相同时,工作总量与时间成正比

时间相同时,工作总量与效率成正比

工程总量相同时,效率与时间成反比

4.2. 多者合作

特值法一:

当题干出现多个完成时间时,设工作总量为完成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或者公倍数),进而,表示出对象的效率。

特值法二:

当题干直接(间接)告诉效率比,设效率是效率比的数值

特值法三:

当题干出现具体的人数,或者机器数量,可设每人每天效率为1,或者每台机器每天效率为1

5. 数量关系 - 利润问题

5.1. 基本公式

5.1.1. 基本概念

成本⇔进价

定价⇔售价

打n折=售价× n × 10%

降价20%,即打八折

5.1.2. 基本公式

利润=售价−成本

利润率 = 利润/成本 × 100% = (售价-成本)/ 成本 × 100% =( 售价/成本 − 1)× 100%

利润=成本 × 利润率

售价=成本 × (1+利润率)

成本=售价 /(1+利润率)

6. 数量关系 - 排列组合

加法原理: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划分几个类别,各类别中的方法可以独立完成这件事情。当这种分类没有重复、没有遗漏时,完成这件事情的方法总数等于每一类方法数之和。(分类相加!

乘法原理: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内的方法刚好完成该步骤,所有步骤实施完毕刚好完成这件事,则完成这件事情的方法总数等于每一个步骤的方法数之积。(分步相乘!

6.1. 计数原理

(一)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排列种数记作Amn=n!/(n-m)!。(“元素顺序影响结果就是A!”

(二)排列的计算

Amn:从n开始,往下数m个数相乘。

Ann= n × (n − 1) × … × 1 = n!,称为全排列。

(三)组合: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作为一组,组合种数记作 Cmn=n! /(m! * (n-m)! )。

与排列不同的是,组合只关注取出的是什么,不考虑取出的顺序!(“顺序不影响结果!”

(四)组合的计算

Cmn=Amn/Amm=分子从n开始往下数m个数相乘/分母从1开始到m相乘

(五)组合计算的性质

C1n=n;Cnn=1;Cmn=C(n-m)n

1.当对位置有限定,或元素对位置有特殊要求时,采用优限法

2.要求元素相邻,采用捆绑法,将捆绑后的元素看做一个整体,和其他元素进行排列或组合。(注意,捆绑法内部的元素,一般情况需要排列。)

3.插空法:要求不相邻时,将其他元素正常排列组合,n个元素形成n+1个空,然后将要求不相邻的元素,插入形成的空中

4.间接法:当题目出现至少、至多词汇,算出总量和对立面,做差。

5.错位重排:记特殊对应值(1:0;2:1;3:2;4:9;5:44;6:265。)

7. 数量关系 - 概率计算

7.1. 古典概率

如果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等可能事件数有n个,而事件A包含的等可能事件数有m个,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P(A')是事件A的补事件概率,即事件A不发生的可能性

间接计算:P(A)=1 - P(A')

7.2. 独立重复试验

在相同条件下,将某试验重复进行n次,且每次试验中任何一事件的概率不受其他次试验结果的影响,这类试验称为n次独立重复试验。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A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A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为:P(A发生k次)=Ckn.p的k次方.(1-p)的(n-k)次方

8. 数量关系 - 容斥问题

8.1. 二者容斥

容斥问题即包含与排斥问题,它是一种计数问题。这类题目题干特点显著:题目中给出多个概念,概念之间有集合关联。A交B、A并B

A并B = A + B - (A交B)

8.2. 三者容斥

A交B交C、A并B并C

A ∪ B ∪ C 的公式

A ∪ B ∪ C = A + B + C − ( A ∩ B ) − ( A ∩ C ) − ( C ∩ B ) + A ∩ B ∩ C

min(A ∩ B) = A + B - I

min(A ∩ B ∩ C) = A + B + C - 2.I

min(A ∩ B ∩ C ∩ D) = A + B + C + D - 3.I

9. 数量关系 - 浓度问题

浓度 = 溶质/溶液 × 100% = 溶质 / (溶质 + 容液) × 100%

溶质 = 溶度 × 溶液

溶液 = 溶质 / 溶度

10. 数量关系 - 几何问题

图形 周长(C) 面积(S)
三角形 a+b+c a.h/2
长方形 2.(a+b) ab
正方形 4.a a.a
菱形 4a m.n/2(m、n为互为垂直的对角线)
梯形 - (a+b).h/2
2.π.r π.r.r
扇形 2.r + (n/360).2.π.r (n/360).π.r.r

10.1. 三角形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a+b > c,a-b < c

勾股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满足关系式:a.a + b.b = c.c。常见勾股数:3、4、5;5、12、13;6、8、10等。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1)边边边: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边角边:如果一个三角形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角角角: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圆周角性质: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其中,直径所对应的圆周角是直角。

10.2. 立体几何

图形 表面积(S) 体积(V)
正方体 6.a.a a.a.a
长方体 2.(a.b+b.c+a.c) a.b.c
圆柱 2.π.r.r + 2.π.r.h π.r.r.h
圆锥 - π.r.r.h/3
4π.r.r 4.π.r.r.r/3

计算问题包括的知识点很多,如等差数列、鸡兔同笼、整除特性等等,基本上是每年考试中考查题量最大的题型。计算问题侧重对考生数学基础理论的考查,这需要考生在备考阶段多学习积累,以备不时之需。

11. 数量关系 - 基础运算

11.1. 等差数列

11.1.1. 概念

相邻两项差值相等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a1,公差d,求第n项an:

通项公式:an = a1 + (n − 1).d

通项公式推广:an = am + (n − m).d

11.1.2. 重要性质

在等差数列中,当整数p + q = m + n,根据通项公式,得:

ap = a1 +(p − 1).d

aq = a1 +(q − 1).d

am = a1 +(m − 1).d

an = a1 +(n − 1).d

ap + aq = a1 + (p − 1).d + a1 + (q − 1).d = 2.a1 + (p + q − 2).d

am + an = a1 +(m − 1).d + a1 + (n − 1).d = 2.a1 + (m + n − 2).d

因为p + q = m + n

所以ap + aq = am + an

11.1.3. 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

Sn = (首项+末项)/ 2 × 项数= (a1 + an) / 2 × n

Sn = ( 2. a1 + (n-1).d ) . n / 2 = (2.n.a1 + (n-1).d.n) / 2 = a1.n + n.(n-1).d/2

当n为奇数的时候,中项求和公式:

Sn = a中.n,(a中 的下标)中间项数 = (n+1)/2

11.2. 公约数公倍数

11.2.1. 基本概念

1.约数、倍数

如果一个自然数a能被自然数b整除,那么称a是b倍数, b是a的约数。

a/b= n,n是整数, a是b的倍数, b是a的约数。

2.公约数、公倍数

如果一个自然数同时是几个自然数的约数,那么称这个自然数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公约数

如果一个自然数同时是几个自然数的倍数,那么称这个自然数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公倍数

3.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若干个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就称为最大 公约数

若干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就称为最小 公倍数

4.互质

如果若干个不同的自然数除了1之外没有其他的公约数,这些数就是互质的。

11.3. 比例计算

(一)比例的统一

(二)比例的核心:份数

11.4. 二元一次方程(鸡兔同笼)

11.5. 循环计算 - 植树问题

11.5.1. 什么是植树问题

在一条路上等距离植树,计算树或者道路距离的问题,称为植树问题。

11.5.2. 植树问题公式

1.直线道路植树问题公式

(1)直线道路且两端都植树:

路长 =(单侧树 − 1) × 间距

(2)直线道路且一端植树:

路长 = 单侧树 × 间距

(3)直线道路且两端都不植树:

路长 =(单侧树+1) × 间距

2.环形种树问题

公式:周长 = 棵树 × 间距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