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史纲(时间线汇总)
1.1.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1.2. 1840年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3. 1841年
5月,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4.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5. 1843年
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6. 1844年
7月,中美《望厦条约》
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7.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8. 1851年
1月,洪秀全建太平天国(1851-1864)
1.9. 1853年
《天朝田亩制度》
1.10. 1859年
洪仁玕《资政新篇》---- 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 符合时代潮流
1.11.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 洋务运动
目的: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边防,乘机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目标:自强,求富
主要活动:①兴办近代企业;②建立新式海军;③创办新式学堂
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有依赖;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历史作用:客观上对中国早起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1.12.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
11月,孙中山创兴中会 --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联合政府
1.13. 1895年
4月,中日《马关条约》----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严复《救亡决论》---- 喊出“救亡”口号
1.14. 1898年
严复《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6月,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1.15.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16. 1905年
孙中山等人建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17. 1911年
4月27日,黄花岗起义 ---- 中国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影响最大的一次
10月10日,武昌首义
1.18. 1912年
1月1日,建中华民国
2月12日,清帝退位
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 1913年
3月,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二次革命。
1.20. 1915年
护国运动
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开始。
1.21. 1916年
《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 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22. 1918年
5月,护法运动失败 ----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
1.23. 1919年
5月4日,五四运动
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历史特点:
①彻底反帝反封。
②真正的群众运动。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4. 1920年
8月,中国工人阶级政党 ---- 最早的组织在上海建立
11月,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 ---- 上海机器工会成立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1.25. 1921年
7月23日,中共一大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前途和新的革命方法。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9月,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民协会 ---- 浙江萧山县衙前农民协会
1.26. 1922年
中共二大 ----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 ---- 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最低纲领” ---- (民族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华民族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提出革命纲领有其主客观的因素:
主观因素:
①党开始懂得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党对中国国情有了初步认识。
客观因素:
①国内外时局的新变化;
②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建党开始我党没有意识到党内的“左”右倾的问题。)
历史意义:
①(初步指出)正确分析了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
②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③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④党中央领导人民走上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新征途。
1月,香港海员罢工 ---- 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起点
1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
8月,李大钊、陈等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会晤,商谈国共合作事宜,孙决定实行联俄联共,邀请共产党员帮助改组国民党。
1.27. 1923年
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 第一次工人运动的终点
6月,中共三大
中共三大内容:
①确定国共合作,党内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②比较明确的提到了和国民党合作过程中的“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批评了陈的右倾倾向),大会批评了这两种倾向,但是没有使用和“左”右做斗争这个概念。
③提出“真正平民政权”,即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政治基础(瞿秋白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
1.28. 1924年
1月,国民党一大
三民主义新的解释 ---- 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节约资本(后提出“耕者有其田”)
把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29. 1925年
1月,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
中心议题:讨论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功能运动高涨的问题。
5月,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大革命高潮
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
11月,《少. 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 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等就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 ---- 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前身。
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新”的基本思想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重要标志)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内容:
①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②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③首次把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要团结)既有革命性又软弱性、妥协性。
④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革命的基本动力,也是同盟军),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⑤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1.30. 1926年前后
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3月,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
5月,以叶挺为团长的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奉命进入湖南,揭开了北伐序幕。
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9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附:1921.7月 -- 1927.4月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 和 国民大革命时期)
1.31. 1927年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内容:
①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正确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 农民问题)
②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③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④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4月18日,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中共五大: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7月中旬,三件大事 ---- 准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讨论和确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8月1日,南昌起义 ---- 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8月7日,八七会议 ---- 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八七会议中心议题:
①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撤销陈的书记);
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
9月,三湾改编:这是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军队
9月9日,秋收起义 ---- 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0月7日,创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12月11日,广州起义 ---- 对国民党屠杀政策发动的又一次英勇反击
1.32. 1928年
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冈山,总结出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大、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6月,中共六大:明确规定了没收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政策也有调整,但没有根本解决。
主要讨论:
①中国社会的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确定: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力量:工人阶级;革命前途: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形势:两个革命高潮之间;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
③批判了王明“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和陈的右倾错误。
⑤会议还制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政纲;
⑥规定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
缺点:
①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
②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③仍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对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10月-11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1月《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月,毛泽东《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为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 不符合中国农村实际。
1.33. 1929年
4月,毛泽东《兴国土地法》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会
12月,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内容:
①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红军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运动。
②强调必须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1.34. 1930年
1月,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阐明中国革命只能走和资本主义不同道路,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内容:
①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②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③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④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阐述:
①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②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
12月,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开始进行第一次军事“围剿。---- 五次反围剿开始。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等作战原则
1.35. 1931年
基本形成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地主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占统治地位。
主要表现:
①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
②在革命形势上,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
③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④在军事方面,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也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1.36. 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10日晚,红军开始长征。
附:1927.4月 -- 1934.12月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1.37. 1935年
1月,遵义会议
内容:
①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 -- 七大)
②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
④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⑤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
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月1日,八一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10月,红军一方面军 抵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2月9日,一二·九运动 ---- 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 ---- 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38. 1936年
5月,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9月1日,提出“逼蒋抗日”
10月,红军主力长征结束(一二四方面军) ---- 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
12月12日,西安事变 ---- 时局扭转的枢纽,十年内战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39. 1937年
7月7日,卢沟桥事变 ---- 全民族抗战的新时期。
9月,平型关战役 ----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40. 1938年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新阶段》
源于对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实践的科学总结
忻口会战 ---- 国共合作,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
11月,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1.41. 1939年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内容
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
《共产党人发刊词》阐述
①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②伟大工程: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42. 1940年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比较完整的阐明了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基本政策;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43. 1941年
5月,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1.44. 1945年
4月20日,中共七大,毛泽东的思想写入党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论联合政府报告》---- 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军事文化同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
政治纲领:
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家政权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文化纲领:
指导地位: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8月25日,对时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
10月10日,重庆谈判: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0月25日,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 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12月1日,一二一运动--“反对内战,争取自由”的学生运动。
1.45. 1946年
5月4日,五四指示 ---- 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
6月25日,全面内战爆发 ---- 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全面性内战。
1.46. 1947年
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1.47. 1948年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内容:
①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 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②提出了完整的土地改 革的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48. 1949年
3月,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
9月21日,人民政协会议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 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49. 1951年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1.50. 1952年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
9月,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51. 1953年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一化三改,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 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缺乏科学认识)
1.52. 1954年
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月,第一次炮击金门
1.53. 1955年
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方式有两种, 和平的和战争的
1.54. 1956年
4月,《论十大关系》--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党与非党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中国与外国关系:向外国学习
9月15日,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任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根本任务:新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方针:反保守反冒进综合平衡前进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路线正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 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时开始
1.55. 1957年
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8月,毛泽东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左”倾错误
1.56. 1958年
毛泽东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8月,炮击金门
1.57. 1960年
5月,周恩来提出“一纲四目”
1.58. 1961年
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59. 1962年
9月: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后来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指导思想
1.60. 1964年
年底: 第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四个现代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
1.61. 1971年
10月,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62. 1978年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
③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1.63. 1979年
1月1日,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64. 1980年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做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
1.65. 1981年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①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 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
③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9月,叶剑英“叶九条”,进一步阐明了解放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66. 1982年
党的十二大
十二大:
①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形成,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②《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③明确提出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改经济方针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2月,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护
1.67. 1983年
6月,会见美籍学者,“邓六条”
1.68. 1984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十二届三中全会:
①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②《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1.69. 1985年
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70. 1987年
党的十三大:
十三大:
①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
③归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五条),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④“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⑤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
⑥确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1987年底,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1.71. 1992年
邓小平理论形成理论体系(成熟),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
①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
④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
十四大:
①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② 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1、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
1.72. 1995年
1月30日,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1.73. 1997年
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9月,党的十五大
十五大:
①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
②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基本特点——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历史任务——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④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⑤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⑥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74. 1999年
“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正式把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2月20日,澳门回归
1.75. 2000年
2月,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1.76. 2001年
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的阶段,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77. 2002年
11月,党的十六大
十六大: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②江泽民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了的决定性因素”;
③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④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⑤江泽民高度概括了两岸关系,宣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得坚定决心
1.78. 2003年
10月,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1.79. 2004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
1月,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
9月,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
①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②通过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1.80. 2005年
3月4日,胡锦涛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
10月,党十六届五中全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
①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② 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1.81. 2006年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
3月,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4月,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
①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
②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条)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把“好”放在“快”前面
1.82. 2007年
10月,党的十七大
十七大:
①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②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③“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④归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八个方面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⑤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 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⑥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到2020年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
⑦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⑧明确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⑨明确提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
⑩提出了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新任务 (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 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了全面部署;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83. 2008年
12月31日,胡锦涛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
1.84. 2010年
6月29日,海峡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