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史

1.1. 早期人类与氏族公社

1.1.1. 早期人类(旧石器时代文明)

元谋人

是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距今约17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蓝田人:

距今约70万年-10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会打制石器,能够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已经会人工取火、磨制骨器

1.1.2. 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文明)

母系氏族社会(7000年前

(1)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种植(小米);

(2)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

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前

山东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时期,出现私有制,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1.2. 历史朝代更替与盛衰原因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朝代时间

前221年 --- 秦朝建立;
前202年 --- 西汉建立;
25年 --- 东汉建立;
266年 --- 东晋建立;
581年 --- 隋朝建立;
618年 --- 唐朝建立;
960年 --- 北宋建立;
1271年 --- 元朝建立;
1368年 --- 明朝建立;
1636年 --- 清朝建立;

1.2.1.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1.家天下

(1) 夏禹传子(夏启),是“家天下”的开始

(2) 禅让制--世袭制

(3)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朝代(奴隶社会)。

2.商汤灭夏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夏桀无道,失去民心,商部落的首领商汤乘机举兵伐夏,推翻了夏朝的统治。

1.2.2.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1.盘庚迁殷

商汤建都于亳后,曾经五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后,才稳定下来,之后不再迁都。(奴隶制顶峰:包括后面的周

2.牧野大战

商VS周。商纣王和姬发。姬发胜利,建立西周

1.2.3.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046>)

1.周初分封

为了巩固统治,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属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卫、鲁、齐、晋、宋、燕等国。

2.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周厉王的专制统治引起了贵族和小领主的怨恨,社会矛盾尖锐。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国人围攻王宫,赶走了厉王,朝政由诸侯掌管,史称“共和行政”。这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1.2.4.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1.平王东迁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从此进入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2.春秋五霸

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有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公元前770年 --- 春秋,战国 (公元前475年)

1.2.5.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1.统一全国

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霸的局面。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统一货币、文字(小篆)、度量衡,全面推行郡县制等,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2.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1.2.6.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

1.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2.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同西域的沟通逐渐频繁起来;

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胡豆、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

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了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的技术传到了西域

3.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霍去病的名言。

4.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宫女王嫱(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

5.王莽改制 --- 纷繁复杂不合实际

1.2.7. 东汉(25—220年)

1.光武中兴

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光武中兴” 。

2.班超经营西域 --- 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

东汉时期,班超帮助西域诸国大败匈奴,疏通了西域南道。

公元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驻守龟兹qiūcí,打通西域北道,班超被封为定远侯。

3.黄巾起义(张角)

以宗教名义组织起来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1.2.8.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官渡之战:曹操对袁绍(火烧粮仓 曹操成名)

赤壁之战:曹操 --- 孙刘联军(曹操败 三国鼎立)

夷陵之战:刘备 --- 孙权 (刘备败 孙权胜)

1.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9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帝,国号吴。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两晋

西晋建国于公元265年,灭亡于公元317年,国祚52年。

东晋建国于公元317年,灭亡于公元420年,国祚104年。

3.南北朝

南朝有4个王朝,分别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

北朝有5个王朝,分别是: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1.2.9. 隋朝(581—618年)

1.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

2.开通大运河 — 杨广

隋炀帝为了便利漕运和军事运输,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1.2.10. 唐朝(618—907年)

1.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统治:选拔人才,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严格执法。

2.安史之乱

“安”:安禄山;“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时755 ~ 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1.2.11. 五代十国 宋 辽金西夏(907—1279年)

1.陈桥兵变

赵匡胤的弟弟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

2.杯酒释兵权 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阶军官交出兵权。

3.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签订于宋真宗时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4.靖康之变

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5.王安石变法

(1)“两积”的北宋:兵虚财匮、内忧外患、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

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经济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经济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经济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免役法(募役法) 纳钱代役 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经济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希望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宋神宗逝世后,守旧派掌握政权,新法全部被废除。

6.岳飞抗金

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取得“郾城大捷”,后被权臣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杭州现存“岳王庙”。

1.2.12. 元朝(1271—1368年)

1.统一全国

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元朝。

公元1279年元消灭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后,统一了全中国。

2.行省制度

元朝的疆域非常广阔,元朝政府在地方的大行政区设立行省,这一制度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3.马可·波罗来华

对元朝的繁荣和富裕做了生动的描述,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1.2.13. 明朝(1368—1644年)

1.靖难之役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

2.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到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东海岸

3.戚继光抗倭

嘉靖年间,倭寇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从事抗倭斗争,历经十余年,基本荡平倭患。

4.张居正改革

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矛盾,挽救统治危机,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使得明朝的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矛盾得以暂时缓和。

5.明末农民起义

公元1644年,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1.2.14. 清朝(1616—1911年)

1.清军入关(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进入北京,推翻了明朝政权,满洲贵族乘机大举入关。

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共同剿灭农民军。

2.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的抗击

为了建立抗清根据地,郑成功于公元1661年率军登陆台湾,次年赶走窃据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

3.三藩之乱

公元1673年,“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先后起兵反清,这就是“三藩之乱”。(康熙)

4.设置台湾府

公元1683年,清军大举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战败投降,次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1.3. 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3.1. 战国 --- 萌芽

1.理论:韩非提出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实践:秦国·商鞅变法

1.3.2. 秦 --- 正式建立

推行郡县制

郡作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标志着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

1.3.3. 汉 --- 巩固

1.郡国并行制

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种制度并行。诸侯是世袭制

2.推恩令

汉武帝时为削弱王侯权势而采取的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3.刺史制度

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4. 隋唐 --- 完善

三省六部制

1.3.5. 宋 --- 加强

北宋为防止地方势力做大,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削夺藩镇节度使的权力,派文官担任地方官

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节制地方财政。

禁军一半驻守京师,一半分散到全国各地方和边疆。

1.3.6. 元 --- 新发展

行省制

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河北、山东、山西作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首次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

1.3.7. 明清 --- 空前强化和顶峰

1.内阁制:

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最初仅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后权力逐渐扩大,成为明代行政中枢。

2.厂卫制度: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合称“厂卫”,负责镇压百姓、监视官员。

3.清代:

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4.1. 开端、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进程

1.先秦: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2.秦灭六国: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3.汉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本奠定。

4.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境内各民族紧密联系。

5.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

6.五代十国、宋、辽、金:中国境内各民族力量的发展。

7.元明:再统一是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8.清朝前期:中国的历史疆域始最后确定下来。

--- 中俄尼布楚条约,确立边界

1.4.2. 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

1.春秋时期

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其主要特点是游牧民族内迁黄河流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历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元统一前,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元统一后,形成了新的民族 —— 回族。

1.5. 土地制度变迁

1.5.1. 西周

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土地不得转让买卖。

1.5.2. 春秋

1.齐国的“相地而衰cuī 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2.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收税,正式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1.5.3. 战国

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1.5.4. 秦汉

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

1.5.5. 隋唐

实行均田制(仅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

1.5.6. 宋元

1.宋代,土地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即不抑制大地主兼并农民土地

2.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包括:

青苗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市易法。

1.5.7. 明清

明神宗时推行“一条鞭法” ,多税合一,折成银两,役银分摊,人田分担。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 ,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人头税,促进农业发展。

1.6. 城市与工商业的发展

1.6.1. 手工业发展

纺织业

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汉代开始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宋元时期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金属冶炼业

①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②春秋战国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

制瓷业 --- china

①原始社会出现彩陶。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

②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③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器。

④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出现五彩瓷,清代出现珐琅彩。

1.6.2. 商业

1.市的形成:秦汉朝对市进行严格管理。

2.南北朝时期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

3.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4.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1.6.3. 城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七大古都指的是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安阳、杭州

1.7. 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演变

1.7.1. 禅让制(原始社会)

1.概念:统治者把首领之位给别人。

2.特点:以“贤”与“能”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 --- 家天下):

尧 (禅让制) 舜 (禅让制)禹 (世袭制)启

1.7.2. 世卿世禄制(夏朝—春秋)

1.概念

世卿: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官职);

世禄: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俸禄

2.特点: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1.7.3. 军功爵制(战国时期)

1.概念:按军功赐予爵位、田宅、食邑和封国的爵禄制度。

2.特点:根据军功大小授官。

在春秋以前列国普遍存在"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在选拔人才主要在贵族中选取。战国时列国推行的变法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

1.7.4. 察举征辟制(两汉时期)

1.察举制(地方长官时考察、推荐给上级

(1)特点: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2)科目:孝廉、秀才。

(3)标准:德行、才能

2.征辟制(征 --- 皇帝下诏招聘人才;辟 --- 地方征调用人。

(1)内容: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2)特点:自上而下推选人才。

1.7.5.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概念:

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2.特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

品评标准: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1.7.6.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1.概念:采用分科取士的一种办法。

2.过程

(1)萌发:南北朝时期;

(2)形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取士;

(3)确立: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4)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将诗词歌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5)发展:北宋初年严格了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防止考官舞弊;

(6)僵化:明清科举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7)废除: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戊戌变法失败后,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从隋炀帝正式确立到到1905年废除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连中三元:

在科举考试中接连获得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

乡试 --- 解元;考取举人

会试 --- 会元;考取贡士

殿试 --- 状元。不淘汰 只定名次


2. 中国近代史

2.1.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2.1.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了解)

经济发展方面

在英国,工业革命率先开始并趋于完成。

而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土地高度集中,社会整体贫困落后。

社会发展方面

资本主义制度早已在英国确立并不断完善,因而国力强盛。

在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却仍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对外关系方面

英国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对外侵略,寻求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中国闭关锁国,脱离世界潮流。

思想文化方面

英国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兴起,思想活跃,文化繁荣,近代科技领先。而在中国重农抑商,文化专制,科技落后

军事方面

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船坚炮利;而中国的武器装备落后,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2.1.2. 中英贸易顺差

在中英贸易中,中国输出的优质茶叶、精美丝绸、在西方大受青睐,其中以茶叶出口量位居第一。

英国商人运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毛纺织品、金属制品和棉花。

清英贸易矛盾首先表现在清朝长期保持出超,而英国处于贸易入超地位,逆差巨大。

为了扭转当时的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规模输入鸦片

林则徐虎门销烟,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2.2.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 ~ 1919)

中国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 --- 1919年(五四运动) ---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四次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四次反抗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3. 四次侵华战争:

2.3.1.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

1.时间:1840 ~ 1842

2.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迫切需要扩大原料产地和市场;

(2)英国对华鸦片贸易所得的巨大利润和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之间的矛盾。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

(1)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2)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4)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2.3.2.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时间:1856 ~ 1860

2.原因:

(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英法美“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3.导火索: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

4.结果:

(1)1858英法联军北上攻占天津,俄美充当“调停”角色,迫使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十口通商(最南琼州、最东淡水、最西汉口);外国军舰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经商传教;

(2)1860年,英法联军再陷天津,洗劫圆明园,占领北京;

(3)1860 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准华工出国;增加赔偿,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北京条约开放天津,天津条约开放北京

晚清堪比黑奴贸易史,60年数百万华工被“卖猪仔”出洋做苦力

2.3.3. 第三次侵华甲午中日战争(日)

1.背景

明治维新后,为摆脱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第一阶段

(1) 平壤战役:中日两军在朝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陆战;

(2) 黄海战役: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海战。

3.第二阶段:辽东战役,中日双方在中国境内爆发的大规模陆战,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制造旅顺大屠杀。

4.第三阶段:威海卫战役,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京畿地区门户大开

(1)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2) 丁汝昌,刘步蟾,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宁死不屈,壮烈殉国。

5.结果:

中国战败,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6.《马关条约》:

(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进驻: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拓展总结台湾问题:

(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取得了胜利,被日本占领达50年之久的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退踞台湾,并在美国的庇护下,以“中华民国”的名义继续维持一个“反共政治架构”,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造成了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给日本 ~ 二战后台湾回归 ~1949 分离

2.3.4. 第四次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

2.口号:“扶清灭洋”

3.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4.结果: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5.《辛丑条约》:

(1)赔款:赔偿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界: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保护;

(3)驻守: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与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整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6.危害:

(1)列强空前大掠夺,中国经济更凋敝;控制清内政外交,彻底变清为工具

(2)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4. 四次反抗战争

2.4.1. 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无能,农民揭竿起义)

1.时间:1851年 ~ 1864年

2.起因: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3)个人原因:洪秀全等人为起义作了充分的准备。

3.过程(了解):

(1)1851年金田起义 ,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51年永安建制,太平天国攻占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建政权;

(3)定都天京,从永安突围后北上,1853年春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

4.《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1)土地分配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2)产品分配

实行圣库制度;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5.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

6.《资政新篇》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2.4.2. 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 ~ 90年代

2.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4.人物:中央的奕訢;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内容:

(1)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民用工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湖北织布局与汉阳铁厂(汉阳造步枪)。

(3)创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

7.失败原因:

(1)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中体西用,维护清朝统治,布新而不除旧

(2)顽固派的阻挠;

(3)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

(4)西方列强不真心支持。

2.4.3. 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

2.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各地开设租借,抢夺资源,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出现一个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救亡高潮

3.目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5.内容:(清末新政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6.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2.4.4. 辛亥革命

兴中会:

(1)时间:1894年11月24日

(2)地点:美国檀香山

(3)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4)意义: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满清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

同盟会

(1)时间:1905年8月20日

(2)地点:日本东京

(3)内容:通过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提出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阐发 ——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1) 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盒列强侵略,打到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2) 民权主义,即政府拥有自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3) 民生主义,其中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经过

(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中华民国建立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 成立:1912年1月1日
<2> 政体:总统制的共和政体。
<3> 成员:临时总统孙中山,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4> 南京临时政府性质: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11日公布实施

结果:运动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意义

(1)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平等、执政为公国家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 ~ 1949)

2.5.1. 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前期: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为代表,宣传“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守旧落后的当时的中国文化,胡适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鲁迅曾发表《狂人日记》。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2.5.2. 五四运动

1.国际背景

(1)一战期间,日美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这就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背景

(1)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3)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遭到列强拒绝。

4.经过

(1)第一阶段:运动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第二阶段:运动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5.3. 党代会 (一大定名二高低;三想合作国同意;)

会议/事件 时间 / 地点 内容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上海.嘉兴 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上海 制定了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广州 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1927年/广州 会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并确立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 上海虹口 第一次明确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中共五大 1927 上海 第一次批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中共六大 1928年6月 莫斯科近郊 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会议

2.5.4. 抗战的胜利

1.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人民军队对日军的战略反攻全面展开。

2.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3.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

4.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2.5.5. 中共党史口诀

一大定名二高低,三想合作国同意;
北伐东征被算计,南昌八七秋起义; 
围剿长征过遵义,毛领党熟王被批;
瓦窑七七全抗日,七大联合毛为指。

2.5.6. 拓展:抗战战役快速记

抗战期间的主要战役

九一八是起点
七七战争全抗日
淞沪最大破三月
平型关破神话
台儿庄来正面
百团相持我最大

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自己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卢沟桥、北平、宛平、南苑)

1937年7月7日,日本宣城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宛平县城

(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

淞沪会战(宝山、上海、四行仓库)

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3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

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平型关大捷(平型关)

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和威望。

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徐州)

赢得正门战场的大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百团大战(娘子关、阳曲、石家庄)

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2.6.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6.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6.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6.4. “大跃进”及其纠正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

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 七千人大会总结了大跃进

2.6.5. “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66-76

“文化大革命”以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为开始标志,到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结束。

2.6.6.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一五”计划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7.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2.7.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事的思想路线,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7.2.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7.3. 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政府应用“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成果。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2.7.4. 反对“台独”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判断。

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3. 文化概述

3.1. 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3.1.1. 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含义

(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相对于 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几点

(1)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2)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3)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3.1.2. 文化的特征

1.社会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的产物

2.后天习得行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活动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物质制约性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有器物、行为、制度等。

4.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并不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

3.1.3. 文化的功能

1.引领风尚功能
2.教育人民功能
3.服务社会功能
4.推动发展功能
5.塑造人生功能
6.促进民族复兴功能
角度 阐释
引领风尚 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教育人民 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 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动发展 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对个的影响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民族的影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2.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3.2.1. 文明的含义

1.文明的含义

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2.文明的表现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

3.文明的性质

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

4.文明的作用

促进社会的发展。

3.2.2.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

(1)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2)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只要是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 文化的民族性 1.含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2.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 3.作用 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 文化的世界性 1.含义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2.原因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1.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2.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3.民族性与世界性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2.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对外来文化要尊重、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3.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之和。

3.3.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3.3.1. 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传承

1.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3.3.2. 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创新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3.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4. 文化与民族精神

3.4.1. 中华民族精神

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核心内容

爱国主义

重要作用

(1)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作为一种优秀文化。

丰富发展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具体措施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

    (1)伟大创造精神
    (2)伟大奋斗精神
    (3)伟大团结精神
    (4)伟大梦想精神

3.4.2. 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分清精华与糟粕

2.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到与时俱进,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4. 中华文化

4.1. 习近平关于文化和文明的论述

4.1.1.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1.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2.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4.1.2. 习近平强调:

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1.“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

2.“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

3.“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4.“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5.“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4.2. 中华文明探源

4.2.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

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已经进入第五阶段的工作中。

4.2.2. 主要研究遗址

2004年,国家在制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方案时,在全国范围内众多古文化遗址中,选定了:

可能与黄帝有关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河南郑州大师姑遗址及与传说中尧时代时空吻合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等中原地区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城邑为第一阶段重点发掘和研究的中心性遗址; 可能是禹都阳城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可能是夏启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 考古学界公认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此外,探源研究中还重点关注了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等都邑性遗址。 ### 主要成绩 1.实证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 2.揭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情景 3.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 --- 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4.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新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贡献 (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显著增长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现王所管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国家。) ## 儒、道、释、法等家思想 ### 儒家 #### 孔子的思想 (1)思想的核心是

(2)教育主张:创办学、有无类、因材施

(3)主张克己复礼,反对法治

(4)主张维护等级之名

孟子的思想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3)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

(4)认为人性本善

荀子的思想

1.主张礼法并重

2.“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3.“天道自然、天行有常”的思想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2.3. 道家

老子的思想(作品:《道德经》)

(1)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

(2)政治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3)而在权术上,主张物极必反

庄子的思想(作品:《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1)在哲学上,把“”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2)在政治上,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

(3)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万物齐一” 。

与庄子有关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鹏程万里、庖丁解牛

4.2.4. 法家

韩非的思想

依法治法,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4.2.5. 释家

释家,佛教术语,指的是释门、佛门的意思

释家文化认为“众生平等”、“万物因果轮回”、“一切是缘起性空”。

对此,释家提出“一切皆为虚妄,对于外界我们不可执着,应该放下心中执念,追求内心的空,生命和事物就是在镜子前的幻影,如梦如泡影,人到最后什么都抓不住。其应对的核心思想是“戒、定、慧”。

4.2.6. 墨子

非攻兼爱

4.3. 古代军事思想和文化

4.3.1.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战争观:以人为本,师出有名

2.指导原则:重战、慎战、备战、善战

3.指导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战略布局:不战而屈人之兵。

5.作战思想:夺取战场主动权。

6.谋略思想:以正合,以奇胜。

7.用将之道:选贤任能,用人不疑。

4.3.2. 古代军事文化

《孙子兵法》——〔中国〕孙武

孙武,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4.3.3. 著名军事人物和战役

1.西汉战匈奴的名将:卫青、霍去病。

2.汉朝出西域的名将:张骞、班超。

3.宋朝抗金名将:岳飞。

4.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5.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七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①长勺之战(齐鲁)、②成皋之战(楚汉)、③昆阳之战(新汉)、④官渡之战(三国)、⑤赤壁之战(三国)、⑥彝陵之战(三国)、⑦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6.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

平型关大捷(1937年)、台儿庄战役(1938年)、百团大战(1940年~1941年)。

7.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辽沈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1948年)、平津战役(1948年—1949年)、渡江战役(1949年)。

4.4. 家训文化和法治文化

4.4.1. 家训文化

家训文化背景

(1)儒家思想对家训文化高度重视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是十分重视的

(2)家训文化的内涵

家训也称做家戒、家范、庭训,它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训诫、训示

(3)家训文化的运行

家训文化在中国古代是以制度化的方式运行的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发展历程

(1)中国的家训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实践,很早就开始。

(2)中国的传统家训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了鼎盛。

家训文化的重要作用

(1)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2)传承弘扬红色家风,要高度重视家庭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传承弘扬红色家风,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传承弘扬红色家风,要加强社会宣传引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充分表达了对人民作为历史、现实和未来实践主体的尊重。

4.4.2. 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4.坚持知行合一、重在实践。
    5.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

4.4.3. 总体目标

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基本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4.5. 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5.1. 四大发明

技术 时期 内容
造纸术 西汉 西汉初年我国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
印刷术 隋唐、宋 隋唐时出现了雕版印刷
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11世纪初,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火药 唐以前 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唐中期书籍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
唐末运用于军事。
南宋时发明“突火枪”,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指南针 北宋以前 战国时“司南”出现。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5.2. 天文学

时期 成就
战国 《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两汉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和地动仪。
唐朝 僧一行xing制定《太衍历》;
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元朝 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4.5.3. 数学

著作 时期 内容
《周髀算经》 记载勾股定理。
《九章算术》 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刘徽“徽率” 魏晋 最早提出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祖冲之 南朝 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比欧洲早近1000年,著作《缀术》。

4.5.4. 中医学

人物 时期 内容
扁鹊 战国 四诊法:望、闻、问、切,“脉学之宗”。
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我国现存较早的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东汉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张仲景 东汉 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医圣”
华佗 东汉 发明“麻沸散”;五禽戏(虎鹿熊猿鸟)。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孙思邈 《千金方》;“药王”
李时珍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4.5.5. 建筑学

1.能工巧匠——战国鲁国 公输般、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

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2.著名工程——都江堰(战国)、万里长城(秦朝)、大运河(隋朝)、唐都长安、辽代应县木塔、北京城(明朝)。

4.5.6. 地理学

人物 时期 内容
裴秀 西晋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 综合性地理著作。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记载了石灰岩溶蚀地貌。

4.6. 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4.6.1. 文化遗产的价值

1、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2、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互相学习的宝贵资源

3、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4.6.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1.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

2.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1)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的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

(2)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的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4.6.3. 保护措施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4.6.4. 保护现状

1.申遗热情高涨

2.保护形势严峻

4.7. 中外文化交流

4.7.1. 先秦时期

秦代及秦以前,和外国的接触很少,文化交流今天所知者不多。

4.7.2. 汉代时期

汉朝国势强盛,张骞、班超先后活跃于西域;

丝绸之路的开通葡萄、石榴、胡麻、苜蓿等植物移植到中国,大宛的名马得以引进;

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通过不同渠道传入中国。

4.7.3. 魏晋南北朝

相比秦汉时期,这四百年间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更为发达,在这之中,佛教成为中国与周边诸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4.7.4. 隋唐时期

唐代中外贸易空前繁荣,横贯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外,海上“丝绸之路”也兴起。

宗教上的交流广泛而深入,尤其体现唐代对外的开放性。

公元770年日本以雕版印刷佛教陀罗尼的作法,当亦源于中国(见雕版印刷术)。

4.7.5. 宋朝时期

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海上贸易兴盛,自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远及阿拉伯半岛;

11世纪末,宋人航海已使用水针罗盘;

制瓷业发达,瓷器继丝织品之后成为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商品,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北宋时,中国毕昇发明木活字;

宋代流行的禅宗与理学,对外发生了重大影响。

4.7.6. 元朝时期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局面。

中国的火药于13世纪传进伊斯兰国家,火药的主要成分硝,波斯人称为”中国盐”,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

4.7.7. 明朝时期

中日两国通过频繁贸易而互相交流的具有各自特色的物品,极为丰富彩。

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直抵非洲东岸,更是中外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盛事。

欧洲耶稣会士东来,目的在于传播天主教,但同时带来了西方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以及测绘、机械等技术。

4.7.8. 清朝时期

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基本上采取锁国政策,并未能阻挡交流的势头。

清朝的医生、画家们东渡日本,日本人的汉诗和有关中国古典的研究,受到清朝学者称赞。

物质文化方面,中国的瓷器、漆器、壁纸等,中国式的园林、家具,都很流行。画家仿效中国画的风格与题材,皇室从中国订购特制图案的瓷器,“中国风”蔚为风尚,盛极一时。

4.8. 中国文学和艺术

4.8.1. 中国文学起源

《诗经》《楚辞》与中国文学的起源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传统源头。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屈原代表作为《离骚》《九歌》等。

汉赋

汉赋的代表人物有: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

西汉扬雄(《甘泉赋》《羽猎赋》);

东汉班固(《两都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史传文学

(1)《史记》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所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2)《汉书》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编撰,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开断代纪传表志体先河。

建安风骨与魏晋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方面,出现了“文学自觉时代”。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

(4)《文心雕龙》: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唐宋诗词

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1>“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盛唐诗歌”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到唐代宗大历元年。

代表人物:

①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等。

②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主要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等。李白属浪漫主义豪放派。

③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称“诗圣”,其作品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

<3>“中唐诗歌”从代宗大历初年到文宗太和末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yuán zhěn合称“元白” 。主要作品有《秦中吟》和《新乐府》(包括《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话,诗魔

新乐府运动 --- 诗歌革新运动,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4>“晚唐诗歌”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王朝灭亡。

唐诗走向没落,诗的气魄、格局也随之衰减萎缩,大多染上了浓厚的衰亡感伤色彩。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寄扬州韩绰判官》、《赤壁》等。

宋代文学 — 通俗化 有较强的现实性

(1)欧阳修

欧阳修,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坛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 。

(2)司马光

司马光,北宋历史学家,与司马迁合称“史界两司马” ,主要作品是《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3)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主要作合称“韩潮苏海”。

(4)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女词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5)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主要作品有《书愤》《示儿》《钗头凤》等。

(6)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 ,人称“词中之龙” 。主要作品有《稼轩长短句》,名篇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唐宋八大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元明清戏曲与古典小说

(1)戏曲

<1>元曲

元曲名家 代表作及人物
关汉卿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马致远 《汉宫秋》— 王昭君、汉元帝
郑光祖 《倩女离魂》— 张倩女
白朴 《墙头马上》— 裴少俊;《梧桐雨》— 唐明皇、杨贵妃
王实甫 《西厢记》— 张生、崔莺莺

<2>明代戏曲

汤显祖,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3>清代戏曲

①洪昇 代表作为《长生殿》,歌颂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生死不渝的爱情。

②孔尚任 代表作为《桃花扇》,借侯方域、李香君爱情故事,写南明兴亡。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

(2)古典小说

    <1>施耐庵 --- 《水浒传》 --- 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
    <2>罗贯中 --- 《三国演义》 --- 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
    <3>吴承恩 --- 《西游记》 --- 属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
    <4>蒲松龄 --- 《聊斋志异》 --- 属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方式反映现实。
    <5>吴敬梓 --- 《儒林外史》 --- 属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6>曹雪芹 --- 《红楼梦》 --- 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五四”与新文学

(1)鲁迅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等)。

(2)郭沫若

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和历史剧作《棠棣之花》、《屈原》。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

(3)茅盾

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

(4)巴金

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8.2. 艺术

汉字字体演变

名称 内容
甲骨文 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
金文 “钟鼎文”
大篆 春秋战国到秦时通行的字体
小篆 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泰山刻石》《琅琊刻石》
隶书 通行于汉
草书 汉初始有草书
楷书 也称真书
行书 形成于两晋,介于楷书、草书之间

绘画

(1)魏晋南北朝: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2)隋唐: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3)唐代:“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4)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擅长画竹

戏曲

(1)宋元戏曲

勾栏瓦舍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

(2)昆曲

百戏之祖,属南戏系统,2001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京剧

    ①角色划分:生、旦、净、丑。
    ②四功:唱、念、做、打;唱腔:西皮、二黄。
    ③2010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名篇

名称 地区 代表作
京剧 北京 《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定军山》,革命样板戏
豫剧 河南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评剧 河北唐山 《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秦香莲》
越剧 浙江绍兴 《梁祝》《红楼梦》
黄梅戏 安徽 《天仙配》《女驸马》
吕剧 山东 《白蛇传》《李二嫂改嫁》
花鼓戏 湖北、湖南、江西 《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

5. 外域文化

5.1. 世界古文明的发祥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指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

5.1.1. 古埃及

1.文明起源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

2.起始时间

约公元前4000年。

3.主要成就

    ①金字塔
    ②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像)
    ③太阳历
    ④木乃伊
`

5.1.2. 古巴比伦

1.文明起源

古巴比伦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今伊拉克境内, 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2.起始时间

大致公元前3500年。

3.主要成就

    ①《汉谟拉比法典》
    ②楔形文字
    ③空中花园
    ④60进制

5.1.3. 古印度

1.文明起源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形成的冲积平原。

2.起始时间

大致从公元前2500年开始。

3.主要成就

    ① 种姓制度。
    ② 数字:
    a,公元前3世纪前后, 出现了数的记号。
    B,公元5世纪初, 创造了0的概念和符号。

5.1.4. 中国

1.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

2.起始时间

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

3.四大发明

    ①指南针
    ②造纸术
    ③印刷术
    ④火药

5.2.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1.古代希腊

(1)古代希腊文明渊源于爱琴海文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建立起许多奴隶制城市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2)“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古代罗马

罗马的奴隶社会长达约1000年之久,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先后历经了“王政时期(国王掌握绝对的权力)”“共和时期(元老院掌管国家实权)”“帝国时期(皇族统治)”。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5.2.1. 文艺复兴

14到16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13世纪末至17世纪,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为人文主义

作家/称号 国籍 重要作品/成就
但丁(文艺三杰) 意大利 《神曲》
彼特拉克(文艺三杰) 意大利 “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文艺三杰) 意大利 《十日谈》
“美术三杰” 意大利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 《君主论》
拉伯雷 法国 《巨人传》
莎士比亚 英国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塞万提斯 西班牙 《堂吉诃he德》

5.3. 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经历的一次改革,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写有九十五条论纲;

其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其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由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2.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麦加、麦地那等地,为先知穆罕默德借托主神安拉创立。

3.基督教:由犹太教演化而来,一般认为是公元1世纪由耶稣在耶路撒冷创立。

5.4.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而发起的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运动,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代表人物主要有:

法国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伏尔泰《哲学通信》、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德国的康德(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5.5.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哲学。

和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哲学一样,德国古典哲学也在德国实现了一场反封建的哲学革命,为1848年德国的资产阶级的革命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来哲学发展的总汇,是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高峰。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1)康德(1724—1804)

衔接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键人物,拉开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序幕

    <1>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2>批判哲学的认识论
    <3>先验感性论

(2)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1770-1831)

辩证法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包括论述、反论述和综合。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终极现实,包含自然界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

(3)费尔巴哈(1804年—1872年)

用自界代替存排除了社会存在;

用生物学上人代替社会人思维排除了人思维社会性

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物学上的本质

5.5.1. 19世纪社会主义思想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

1.其主要特点是:

    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
    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2.代表人物

    (1)圣西门:法(2)傅立叶:法(3)欧文:英

5.6. 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

    实用主义
    民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
    新史学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