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词语理解
分虚词(关联词)和实词(词语成语俗语)
1.1. 虚词
1.1.1. *转折关系
1.解题技巧:若前后句语义是相反相对的,多选择表转折的关联词
2.常用词:
虽然…但是…;尽管…可是…;本来…可是/但是/只不过…
却… ; 然而…;不过…;但…
【特别提醒】若题目中关联词配套出现,必须先检查是否搭配得当
1.1.2. *递进关系
1.解题技巧:若后句程度高于前句或者强调后句,选择表递进的关联词
2.常用词:
不但…而且/还…;不仅…而且/还…
进而…;甚至…; 尤其… ;何况…;况且…;反而/反倒…;而且…
考点升华
①“进而”表示在前一个 行动 的基础上进一步 行动
②“何况”有 反问 之意,常通过反问来进行强调(后接 反问句 )
③“况且”多通过 补充 说明来进行强调(后接 陈述句 )
④“反而”也属于递进关系,叫做 反向递进 (与预期相反、程度更甚)
1.1.3. *因果关系
1.解题技巧:若前后句存在明显的因果关联,选择表因果的关联词
2.常用词: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从而…;所以…;因此…;造成…;导致…; 使得… ;便…
“然而”表示转折关系
“进而”表示递进关系,接两个动作的
“反而”表示反向递进
“从而”表示因果关系
1.1.4. 条件关系
1.解题技巧:若前句是后句的条件,且强调前句,选择表条件的关联词
2.常用词: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无论/不管…都…
【特别提醒】条件关系强调原因/条件,因果关系没有强调
1.1.5. 假设关系
1.解题技巧:若前句是后句的假设条件,选择表假设的关联词
2.常用词:即使…也…;如果…那么/就….;一旦…就…
【特别提醒】条件关系强调原因/条件,因果关系没有强调;假设关系的条件是假设的(还不是事实)
1.1.6. 选择关系
1.解题技巧:若前后句只“选”其一,选择表选择的关联词
2.常用词:要么…要么…;与其…不如… ;不是…就是… ;宁可…也不…
1.1.7. *并列关系
1.解题技巧:若前后句语义一致且并其他关联关系,选择表并列的关联词
2.常用词:
除了…还…;既…又…;又…又…
同时…;此外…; 以及…
*做题技巧:
技巧一:先 粗看选项 —— 找相同与不同
技巧二:再 分析语境 —— 相反、递进、因果、并列…
技巧三:先 易 后 难 —— 先把容易确定的空定下来
技巧四:反向验证 —— 将选项填入空白处,验证是否合理
1.2. 实词
1.2.1. 语境分析
关联关系
(1)转折关系:
标志: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相反、反之等
解题技巧:前后语义相反,感情色彩相反。
(2)递进关系:
标志:进而、甚至、尤其、何况、况且、反而/反倒、而且等
解题技巧:语义相关且程度前轻后重。
(3)因果关系:
标志:所以、因此、于是、导致、致使等
解题技巧: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4)并列关系:
标志:同时、此外、以及、顿号、逗号、分号等
解题技巧:前后语义相同。
【特别提醒】句式相同或相近也属于并列
【成语加油站】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近义词:迥然不同、截然不同)
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近义词: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近义词:大同小异)
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近义词:顺理成章、瓜熟蒂落)
应运而生:适应时机而产生。(近义词:应时而生、应际而生)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近义词:妇孺皆知、尽人皆知)
丰富多彩:内容充实,品种繁多,形式多样。 “丰富”包含种类多、数量大之意。
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近义词:交口称誉)
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让人/令人/百姓/群众…喜闻乐见”
泥沙俱下:比喻好坏性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近义词: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良莠不齐:好人坏人夹杂在一起
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近义词:照葫芦画瓢、照本宣科)
千篇一律:事物只有一种形式,呆板无新意。(近义词:千人一面)
标新立异: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故意提出新奇的见解。
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近义词:精雕细琢、工笔细描)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近义词:宏图大志、目光远大)
与时俱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近义词:推陈出新)
无一幸免:没有人能侥幸避免。
概莫能外:一概不能除外。指都在所指范围之内。(近义词:无一例外)
百喙如一: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近义词:众口一辞)
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近义词:大同小异)
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误解:文章没有标点)
罪不容诛: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误解:罪不当诛——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差强人意:大体能够让人满意。(误解:不能使人满意)
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误解:首先;冲在前面)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误解:有前途的事物;误写为昨日黄花)
不刊之论:不能更改或磨灭的言论。相当于不易之论。(误解:不能刊出的言论)
惨淡经营:形容苦心筹划,营谋某事。(误解:生意不好)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误解:不足以当成教训)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保持正直的品格。(误解:危险的发言、危险的行为)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术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高境界。(误解:回家)
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一语破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点破实质。
一语道破:一句话说穿。
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对应关系
(1)解释类对应:
标志:比如、有如、就像、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双引号、冒号、破折号等
解题技巧:所填词语与解释说明的语句形成语义对应。
(2)核心话题对应:
解题技巧:与核心话题对应的选项优选。
1.2.2. 词语辨析
语义侧重
解题技巧:
用不一样的字组词
整体进行搭配组词
截止 : 停止,止步不前
截至 : 至此至多至少,强调到此
安然 : 安然无恙,安然无事,平安
了然 : 了然于胸,一目了然,清楚
【特别提醒】“截至”相当于“截止到“
程度轻重
解题技巧:所填词语的程度与文段意思的程度轻重保持一致。
感情色彩
解题技巧: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感情色彩主要包括词性(贬义、褒义、中性)和态度(消极、积极、客观)
固定搭配
解题技巧:
瞻前顾后,找准搭配对象。
平时多积累,考试靠语感。
2. 语句表达
2.1. 病句辨析
不合逻辑、成分残缺和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
2.1.1. 不合逻辑
自相矛盾
概念并列不当:错误归类、有交叉
关联不当
主客颠倒
两面对一面
2.1.2. 成分残缺和赘余
1.句子的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谓语、宾语是基本的句子成分,是容易缺失的部分。
定语、状语、补语是对主谓宾的修饰,是容易赘余的部分。
2.成分残缺:
主语缺失:特别注意自从、关于、通过等介词淹没主语
宾语缺失:缺少动作对象(常为名词)
3.成分赘余:语义重复
2.1.3. 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主宾搭配不当
谓宾搭配不当
修饰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2.1.4. 语序不当
多个名词:范围由小到大
定语: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定语对应不当;多个定语的正确顺序(领属+数量+动词短语+形容词+名词)
关联词: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后面;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前面
2.1.5. 句式杂糅
举棋不定: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
藕断丝连: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做另一句的开头
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
2.2. 歧义辨析
1.提问方式: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是/句意明确的是?
2.产生歧义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一词多义:一个词语有多重意思,导致理解出来不同的句意
停顿不同:在不同的地方断句,导致理解出来不同的句意
多个主体对应不清
指代不明
2.3. 语句顺序
2.3.1. 提问方式
类型一:直接排序
类型二:有开头+排序
2.3.2. 解题技巧
步骤一:对比选项,确定首句——有首句特征;重复出现
步骤二:反向验证——若语句通顺、逻辑正确则可选
步骤三:深入分析——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定尾句
确定首句
(1)适合做首句
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在……大环境/大背景下、长期以来
定义概括:…是…、…被称为…
考点升华:
①同时有背景引入和定义,优先看定义
②多个定义,优先看大范围
③没有首句标志,优先考虑选项中重复出现、带有中心主题词的、排除之后剩下的
(2)不适合做首句
指代词:这、那、它、其、此、前者/后者
关联词后半部分:但是、也、而且
解释说明:比如
【特别提醒】如果题干中有开头的一段话,则该排除规则务必谨慎使用
确定捆绑集团
(1)关联词捆绑
配套出现:语序必须与关联词的正确顺序一致
单独出现:带关联词的在后,再根据句意确定前句
(2)指代词捆绑:指代对象+指代词(这、那、其、它、该)
(3)相同句式捆绑
确定顺序
主要指时间顺序(朝代、年份、季节、 节气、月份、时段、事情的发展顺序)
确定尾句
下结论:因此、所以、看来、这
提对策:应该、需要
2.4. 语句衔接
解题技巧:
2.4.1. 第一步:先看选项,寻找规律
勾画名词:往往会涉及文段的中心主题词
求同存异:多个选项中有相同名词,勾画不同
类型一:横线在结尾——总结全文、提出对策
类型二:横线在开头——概括全文、提纲挈领
类型三:横线在中间——前后过渡、承前启后
2.4.2. 第二步:分清类型,对症下药
横线在结尾:优先阅读前一句和首句
关注名词:往往会与选项中的名词对应
关注关联词: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
关注态度倾向:客观地论述两个方面,还是偏重于某一方面
横线在开头:需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
名词:重点勾画文段中与选项重合的词、多次出现的词、可以同义替换的词
关联词:文段中出现的表转折/递进/因果/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横线在中间:前后过渡、承前启后
名词:重点勾画文段中与选项重合的词、多次出现的词、可以同义替换的词
关联词:文段中出现的表转折/递进/因果/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句式一致的优先选
2.5. 结语推断
1.提问方式: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2.解题技巧:
先看选项,勾画名词——提炼核心话题
通读全文,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尤其是名词——对应选项核心话题
排除 干扰项 :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3. 阅读理解
3.1. 主旨概括
3.1.1.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重点)
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主要观点是…..(中心)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总结)
【特别提醒】不用区分三种提问方式,都属于主旨概括/中心理解类题目
3.1.2. 解题技巧:寻找主旨句
有现成的主旨句:同义替换
没有现成的主旨句:全面概括
识别重点词
(1)关联词:
①转折关系
典型标志词:虽然…但是…;却… ; 然而…;不过…;但…;实际上/其实
解题技巧:转折之后更可能是主旨句
②因果关系
典型标志词:因为…所以…;所以…;因此…;于是…;故而…;使…
解题技巧:结论更可能是主旨句
③条件关系
典型标志词: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无论/不管…都…
解题技巧:条件更可能主旨句
④特殊的条件关系
特殊的条件关系——对策
典型标志词:
要...,应该/应当/必须/亟需/亟待…
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
解题技巧:对策更可能主旨句
特殊的条件关系——反面论证
典型标志词:如果/倘若/一旦…(错误做法),就…(不好的结果)
解题技巧:纠正错误做法就是正确答案,进一步论述错误做法的危害则是干扰选项
⑤并列关系
典型标志词:除了…还…;既…又…;又…又…;同时…;此外…; 以及…;分号、逗号、顿号
解题技巧:概括全面的选项最佳,片面讲述的是干扰项
(2)程度词:更…;特别…;最…;关键…;毋庸置疑…
(3)主题词:选项和题干中都多次出现的名词
分析行文脉络
(1)常见的行文脉络:总分结构、分总结构、分总分结构等
【特别提醒】分述句中即使有重点词(关联词、程度词、主题词),也不是主旨句
(2)分述句的特征:
举例子:比如、例如、例证、例子、以…为例等
数据资料:数据、数字主要用来支撑观点,不是主旨句
原因解释:因为、由于、冒号、破折号等
并列分述:一方面…另一方面…
3.2. 标题填入
1、提问方式: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2、解题技巧:
内容上:契合主旨,体现主题
形式上:短小精悍,生动有趣
【特别提醒】做题方法与主旨概括一致
3.3. 语句理解
1.新词理解类:
提问方式:题干介绍某一名词或现象,下列选项中与该名词或现象有关/无关/相反/理解最准确的是?
解题技巧:在文段中勾画出新词,重点关注有关联词、冒号、顿号、引号的句子
2.代词指代类:
提问方式:题干中的代词(这/它/该/… ),指代的是?
解题技巧:优先看代词出现的前一句
3.句子理解类:
提问方式:文段中的某一句话指的是?
解题技巧:优先看前后句和首句,重点关注有关联词、冒号、顿号、引号的句子
3.4. 细节判断
3.4.1. 提问方式: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以下观点与原文意思相符/不符是
从文段中可以/不可以得知(推出)的是
3.4.2. 解题技巧:选项带入原文,识别错误选项
常见的错误选项
无中生有:文段中完全没有提及
正话反说:与文段中作者的观点相反
偷换概念:替换、混搭、扩大、缩小
混淆范围:较少(少量、少数)、中等(部分、某些、人均)、较多(大部分、大多)、整体(所有、全部)
混淆时态: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进行时(正在、在....中、着)
绝对表示:一定、必然、必定、必选项、唯一选择等
4. 其他 --- 标点符号
4.1. 提问方式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正确的是?
4.2. 常用的标点符号
问号、顿号、冒号、引号、省略号、书名号
如何学习更多标点符号用法?
百度中输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搜索“标点符号用法”
4.2.1. 问号
1.问号的基本用法:
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
用于反问句末尾,加强语气
2.特殊情况:
有疑问词但属于 陈述 句:不用 问号
选择问句:只有最后一个问题用问号
连续问句:每一个问题都用问号
倒装疑问句:句中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4.2.2. 顿号
1.顿号的基本用法: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特别提醒】顿号、逗号、分号都可以表示停顿,顿号比较短,常用于词语的并列</font></u>
2.特殊情况:
不能与表示并列的关联词连用
概数词之间不用顿号
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不用顿号,但是引号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号就需要用顿号
4.2.3. 冒号
1.冒号的基本用法:
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用于书信、演讲稿的称呼语之后
表示总结上文
表示注释和说明
【特别提醒】冒号做解释说明时,不接完整的句子
2.特殊情况:
冒号管辖的内容结束需要用句号
两个引语 中间不用冒号,用 逗号
解释说明的部分是完整句子时不用冒号,用 破折号
4.2.4. 引号
1.引号的基本用法:
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
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2.特殊情况:
转述句不用引号
有特殊意义的词也需要引号(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引号中需要再用引号时,可以用单引号
引语能独立,标点放在引号里;引语不能独立,标点加在引号外
【特别提醒】句子意思完整,并且紧邻引语的部分有“主谓”或“主谓宾”指明引语的出处,那就是能独立
4.2.5. 其他标点符号
1.省略号:
表示省略、语意未尽、说话断断续续等
不能与“等”连用
前后也不用加逗号、句号等点号
2.书名号:
标示文段中出现的作品名称(包括书、电影、电视剧等)
书名号中需要再加书名号时,可以用单书名号
5. 其他 --- 诗词鉴赏
【特别提醒】“古诗文基础常识”资料包含三个部分:常考的古诗文积累、常考的文言虚词积累、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5.1. 修辞技巧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识别技巧:明喻(似、如等);暗喻(表面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
常见错误:诗歌赏析时直接把比喻物当成真实的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3.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
作用: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4.对仗:是严格的对偶,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必须一致,平仄基本相对”,且词语不重复
作用: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特别提醒】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为平声,三声和四声为仄声
【例句】王之涣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词性一致:
“白日”和“黄河”都是名词,
“依”和“入”都是动词,
“山”和“海”都是名词,
“尽”和“流”都是动词
平仄相对:
上句是“平仄平平仄”,下句是“仄平仄仄平”
5.2. 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情抒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3.托物言志: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5.3. 诗词意象
1.月亮:对月思亲,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柳树:依依惜别之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3.长亭、南浦: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4.蝉:品行的高洁
5.岁寒三友:梅象征高洁、坚强、谦虚,竹象征高雅、纯洁、虚心、有节,松象征坚强不屈
5.4. 诗词顺序
1.一天内的时间变化:
鸡鸣(荒鸡、昧旦、昧爽)
日出(旦、早、朝、晨、破晓、旭日)卯时:上午五点到七点
日中(日正、中午、午时)
日入和黄昏(日落、日沉、傍晚、夕、暮、晚、昏)酉时和戌时:下午五点到九点
人定(定昏)
夜半(子夜、中夜、夜深、月明)
2.季节变化:
春季:东风、惊蛰、清明、早耕、芳菲尽
夏季:日长、芒种、暑热
秋季:凉风、寒蝉、白露、重阳
冬季:梅、冰、雪、寒
6. 其他 --- 字词句的多元考察
6.1. 虚词“何”的用法
1.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反问或感叹,意为“怎么、何必”等
用在形容词前作状语,表示程度深,意为“多么”等
2.代词: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哉、也、与”等疑问语气词,意为“为什么”等
作定语,常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前面,意为“哪一个”等
作宾语,一般用在宾语前置句中意为“什么、哪里”等
6.2. 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字词 | 古义 | 今义 | 举例 |
---|---|---|---|
恨 | 遗憾 | 怨恨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走 | 跑 | 行走 | 望桓侯而行走 |
汤 | 热水 | 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 汤响松风 |
股 | 大腿 | 屁股 | 悬梁刺股 |
但 | 只 | 表示转折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涕 | 眼泪 | 鼻涕 | 泣涕零如雨 |
晚 | 傍晚 | 夜晚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烈士 | 有雄心壮志的人 | 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卑鄙 | 身份低微 | 道德品质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 |